中华文明源远流长,儒家经典著作“十三经”《礼记》《仪礼》就提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礼仪制度,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脚步似乎有些沉重与迟缓,以至于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,还不时地看见自己和周围仍有许多礼不到位、仪不端装的情况。学习北京人大附中特级教师靳忠良老师的教师礼仪网络培训后,我猛然醒悟:礼仪无小事。
礼仪是个人的一张名片
地球表面大气层内,是我们人类经常性的活动场所,我们把其中类似“避难所”的一个小空间称之为“家”;而人,也因此存在至少两种类型,并影响着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。一旦个人走出家门,便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社会生活——即在有别的“个人”存在的空间里言行举止,成为别的“个人”里的一种存在。所以,自己应该注重自己的形象,亮出自己最自信的一张名片,而不是随随便便着装,大大咧咧说话,我行我素。
着装是礼仪的第一印象
听觉,味觉,视觉……,在几种感“觉”里面,首当其冲的估计就是“视觉”了。从互联网数字化获取信息的维度看,一定时间内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量无疑是最多的。人与人的见面,通常“一眼望去”就一览无余了,衬衫、领带、外套、鞋袜等尽收眼底,与人沟通的心理状态也就瞬间在心里定型——别人是什么状态,自己该以什么心态来沟通,预期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,自己已经有心理准备了。因此,对走出家门后自己会遇见谁没有完全预期的出行,与人交流,自己期望值有多高,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出门前的那一套着装。天生万物,万物尽不同,着装也应该因人而异,因身体高矮、肤色、五官等有所区别。我们应该通过自学,掌握着装的TPO等原则,积极到类似仪礼机构或服装设计机构,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套着装,穿在适当的场合,让自己有伦有类,自信满满。
八齿微笑是最优雅的礼仪
有了适合的着装首当其冲地映入别的“个人”眼帘,自己还得有适合的表情,有职业的微笑——即露出八颗牙齿时面部的友好的表情。微笑有着神奇的力量,它是别的“个人”眼里对自己除着装以外最重要的一个“个人心情数据”的采集点。一如学生时代,老师指导我们作文时所要求的《南村辍耕录》“凤头、猪肚、豹尾”里的“豹尾”,即不论着装如何得体,微笑才是对一个人最终印象的决定性因素。微笑是一种温度,可以轻松感化人与人之间的隔阂,拉近人与人的距离,促进人际交往深入进行。
道理越大,离我们越远;反之,道理越小,离我们越近。往后,我会从心底重视自己,尝试着为自己准备几套得体的着装,并时常露出八颗牙齿练习微笑,从一而终。至于如此这般以后的效果,留待后人说吧!
《仪礼》属于十三经,四书五经里的是《礼记》。《仪礼》是说明文,《礼记》是议论文。
@大致::) 已更改,谢谢指点哈。《仪礼》是说明文,《礼记》是议论文,今儿我才知道。
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
@点滴记录:妙,“有‘礼’走遍天下,无‘礼’寸步难行”。
几套得体的着装还是非常有必要有的,不需要太多
@叶先生博客:可惜我们这种人多数时候认为自己只在普通场合。
一个人的礼仪决定第一次见面要不要与其做朋友。礼仪好了,朋友会多。有礼得人喜欢找有礼的人。依次循环,这样有礼的人身边都是有礼的人,这样的圈子只会让人更加进步。
@小陆花:说得好,首轮印象确实重要,因为人们时间越来越不富余;有礼走遍天下,人发群分,希望好礼好人好梦。
礼仪,是人的美学。
@纬八路:是啊,礼仪是一种关于心灵美的学问。做好不易。
让我想起我的初中写过的一篇周记,《微笑是最美的语言》
@伯正:好想读读《微笑是最美的语言》。兄弟没把自己所有的文字作品收录进博客么?
着装得体,能提升个人的气质,呵呵。
@逆时针:实话,实行,立即,马上——说来容易做来难,我感觉做好一件事真的很不容易。
礼仪真的需要学习
礼仪要从小抓
@沧州华菱电器:先入为主,从小学习掌握的东西,就是那里的老大了。